第433章 明教裂变,华山之期
书迷正在阅读:非正常世界修仙法则、掮客新娘(1v1)、失忆后我闪婚了情敌、乘风、滑雪后我成了大佬、我只是个纨绔啊(穿越)、我靠医术苟下去[穿书]、穿成校草白月光、与忠鬼的恩爱日常[娱乐圈]、小师弟为何这样
??柯崇云终于同意上位,全金发自是没有白费一番口舌。 ??见他若有所思,全金发也不再打扰,转身离开御花园,去寻杨妙真去了。 ??柯崇云也没有多言,歇了一会儿,又翻开了无字书,细细推敲起来。 ??书中所言的百姓代表大会,自然是柯镇恶的手笔。 ??不过柯镇恶虽是从后世而来,但受限于眼界和格局,对这个制度却也没有多么深入的研究,只不过在与冯蘅谈论当不当皇帝的时候随口提了一嘴。 ??倒是冯蘅对此颇感兴趣,问了许多细节。 ??柯镇恶自然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说了出来。 ??后世华夏的那一套制度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,才渐渐形成的体系,照搬到这个世界自然是不现实的。 ??要知道,这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、社会结构、意识形态与后世相差甚远,后世从满清到新华夏,中间也是饱经苦难,又经过多次文化洗礼,中途还走过不少弯路,才终于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道路。 ??而在一千年前的现在,想要搞民主那一套,显然是没可能的。 ??就拿皇帝来说,如果有个人跟你说,这天下不需要皇帝,便能运转的更好,差不多大多数人都会说你是白日做梦,小部分人会直接报官把你当反贼抓起来,最后一小撮人会拍着肩膀跟你说“兄弟,你说的对,跟我上山当土皇帝去!” ??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别。 ??冯蘅饱读经史,自然知道柯镇恶所说的那一套有多么不切实际,但是有些东西却对她很有启发。 ??比如说这个百姓代表大会。 ??百姓就是人民,一个意思,但百姓代表大会却不是一回事。 ??毕竟如今中原的百姓八成都是不识字的,你跟他说民主,他只想当地主,真正有见识、读书识字的却是地主豪强书香门第出身的士子。 ??而愿意为底层百姓发声的,天底下估计也就只有一个明教了,可惜明教的手段也足够粗暴,直接造反。 ??于是冯蘅便想,反正明教门徒都是出身于底层百姓,不如就让他们成为底层百姓的代表。 ??你们的教规不是说不准当官么,那么就不设官职,每隔一段时间来召开这么一次大会,把百姓见到的不公,不满全都说出来。 ??你明教弟子就老老实实的在底层给朝廷当个眼线,我给你发声的途径,你就乖乖的,别一天到晚想着造反。 ??当然事情自然并没有这么简单。 ??冯蘅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,杨妙真也意识到明教靠着造反是没有前途的,那个教规,只要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有多么不现实。 ??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,之后却拱手送人,自己退居幕后,天底下这样的圣人能有几个? ??后世一千年,也才出现一个孙逸仙,打下了江山拱手送人,然后接着又打。 ??但杨妙真是明教教主,教令是她立身的根本,她不可能轻易抛弃,但有了冯蘅给出的方案,加上眼前的局势,才让她有了一丝破局的可能。 ??其实杨妙真心里未尝没有想过当女帝,她本来就是一个事业型的女强人,但她是个聪明人,知道自己根本做不稳那个位置,既然如此,那么她就退而求其次,当明教历史上第一个将明教带入光明的教主。 ??这才有了之前的事情。 ??江南七侠是江湖侠士,这自然是没有疑问的。 ??但他们创建的七侠派却不是单纯的江湖门派,他们虽然教授弟子武功,但却不仅仅如此。 ??七侠书院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,对入学弟子只有年纪的要求,并无身份和资质的限制,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适合练武,照样可以入学,因为七侠书院不但习武还学文,学的还是经世致用的学问。 ??这在其他门派来说却是完全不可能的。 ??但是七侠派可以,因为七侠派之前有整个青唐道丝绸之路的资金支持。 ??这也使得七侠派脱离了一般江湖门派的藩篱。 ??真德秀跟宋宁宗说七侠派所图甚大,也不是无的放矢。 ??柯崇云从小在七侠派练武读书,本就养出了一身书卷气,因为武功高强,行走江湖也未见识到江湖的险恶,反倒是加入明教,看遍了百姓疾苦。 ??饱读诗书的他自然不会像寻常江湖大侠一般,觉得杀几个贪官便算是为民除害了。 ??事实上在这一方面,明教行事做派反而比那些所谓大侠更加对百姓有利。 ??柯崇云深入底层百姓,深知他们的疾苦,自然也对明教的很多教义十分认可,但有些教条在先贤的智慧面前却又显得十分幼稚可笑。 ??冯蘅提供的百姓代表大会的制度,在柯崇云的眼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创新,而他对这种制度也有不同于冯蘅理解。 ??角度不一样,认知自然也有不同。 ??冯蘅只把这个制度当作劝说杨妙真放弃明教的台阶,杨妙真却把它当作明教走向光明的契机,而柯崇云既然有了当皇帝的意向,自然会从皇帝的角度审视这项制度的利弊,和适用的范围。 ??其中很多细节也需要他结合现实情况去完善。 ??冯蘅只是提出了一个设想。 ??柯崇云却要将之落实,这自然又难了不止一筹。 ??于是接下来的几日,除了统筹接下来的军事部署,剩下的时间里,柯崇云都在思考完善这个制度,且颇有所得。 ??而这段时间,中原的战事也渐渐陷入尾声。 ??金兵主力在汴京城外大败之后,河南之地的各处驻守的金兵皆士气大跌。 ??无论是南方的孟珙部,还是西方的韩宝驹郭靖部,又或是哲别所部,所过之处,各地城池就算不是传檄而定,也都是轻松拿下。 ??刚刚进入十二月,三路大军便顺利在郑州会师。 ??而这期间的七八天里,明教一众高层,也大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。 ??光明右使张三枪选择留在明教,被杨妙真重新立为圣子。 ??神雷王李文淑选择放弃神雷王的身份,退出明教,也不求做官,只希望新朝建立之后,能够给后代挣些家产。 ??这一点,决定当皇帝的柯崇云自然答允。 ??宝光王金辰决定留在明教,但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退出明教,在新朝当个将军。 ??杨妙真与柯崇云自然不无不可。 ??功德王柯豪、平等王陆冠英本就是为了抗金而入教,自然选择退出。二人都是意气风发的年纪,能力出众,自是新朝骨干,不用担心未来前途。 ??四位散人除了追风散人沈七之外,都是淡泊名利之人,都选择了留在教中,也未提什么条件。 ??只有沈七,这些日子有些深思恍惚,还未做出决定。 ??七位分舵的舵主目前都是明教内部手握军队的实权人物,自然不想放弃到手的权力。 ??杨妙真便告诉他们,将来明教将取消舵主之职,也不在拥有军队,只会在各州县建立分坛,负责宣传教义,帮助百姓度过危机。而且明教之人将来也要遵照新朝律法行事,不会再行聚众造反的事情。 ??这便是明摆着要让七人退教了。 ??于是七人便私下找到柯崇云,询问退教后能担任什么官职。 ??德州分舵舵主蔡坤甚至还问可不可以封王,或者像金国先前封建九公那样,让他独揽一地军政大权。 ??柯崇云笑道:“封王也不是不行,但独揽一地军阵大权是不可能的,就算封王也只是爵位,领取对应爵位的俸禄,且不可世袭,不是我不愿赐予封地,只是历朝历代,凡是割据称王的,都没什么好果子吃,我自然不想后代削藩,到时候与诸位兵戎相见。不过您也不必担心后代落魄,未来我会建立太学,将来朝廷官员也会从太学选拔,勋贵子弟入学自然会有优待。当然现在谈论封王还太早,蔡舵主正当盛年,新朝建立之后还要仰仗你与诸位舵主继续领兵开疆拓土,将来能获得什么样的爵位,都未可知。” ??蔡坤的文化不高,什么削藩之类的话也不太明白,但听说后代做官能有优待,且自己还能继续领兵,也就放下了心来。 ??乱世杀出来的人,其他并不关心,最关心的就是手上有没有兵,有兵就安稳,没兵就不踏实。 ??所以蔡坤当即表示,要退出明教,替新朝开疆拓土。 ??柯崇云自然勉励几句,将他送走。 ??其余舵主从蔡坤那里得到消息,也纷纷过来向柯崇云表达忠心。 ??柯崇云本来就是明教圣子,地位比他们高,未来也将是皇帝,向他表达忠心,大家心中也并不觉得不妥。 ??如此一来杨妙真彻底改革明教的第一步便算完成。接下来便是要将军中的愿意继续留在明教的人挑选出来;将各个分舵麾下没有军职的坛主、香主、教徒筛选一遍,愿意继续留在明教的便留下,不愿留下的,是选择加入新朝还是做其他营生,都可随意。 ??不过这些事情大多还停留在计划阶段,一来有些事情是要等新朝建立之后,做起来才合适;二来,杨妙真却是将精力放在了另外一件大事上面。 ??因为腊八将近。 ??而今年的腊八,正是二十五年前,五绝相约的第二次华山论剑之期。